当实验量从“几十个样/周”增长到“几百个样/周”,任何细节都可能放大为成本。我们用“5×3模型”评估快速萃取的TCO:五项费用×三种场景(小批量、常规批量、高通量)。
一、溶剂费用:减量与回收并行
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萃取,单样品溶剂用量明显减少。如果再叠加优化流路与回收模块,年度溶剂支出可显著下降。建议建立“样品类型—目标物—溶剂配比—用量”的统计表,持续优化。
二、耗材与维保:用在刀刃上
密封圈、滤片、溶剂滤头与样品管是高频消耗件。做法:
以“等时或等量”策略更换,减少临界失效导致的二次损耗;
建立关键件预警库存,避免临时停机;
与厂家签订年度维保包,把不可控的维修转为可预算的服务费。
三、人力成本:无人值守与方法库
快速萃取的“夜间批量运行”能显著减少人工看护;一键调用方法库降低资深人员依赖,培训时间与出错率同步下降。把“节省的人时”换算成“人力成本与交付周期”的改善,更便于管理层决策。
四、停机损失:最易被忽视的隐性成本
停机不仅是检修费用,更是样品滞留、项目延期与客户违约风险。建议记录“MTBF/MTTR”(平均无故障时间/平均修复时间),每季度复盘。通过在机健康监测、备机与旁路设计,可把停机影响降到最低。
五、合规成本:用制度换确定性
规范的追溯与EHS投入,能在审核季减少额外支出与返工。把质控图谱、日志与SOP模板标准化,长期看能省下大量“隐形费用”。
综上,TCO不是“越省越好”,而是把钱花在降低长期风险和提高效率上。需要完整核算模板与案例,可在 www.22201522,com**、**www.33201533,com
获取。